最近搜索 清空历史记录

人形机器人技术拆解:四大核心系统(驱动/感知/连接/控制)如何协同

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终极载体,其技术体系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特征,涵盖机械结构、传感感知、智能控制、新材料应用等核心领域。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需模拟人类复杂运动姿态与环境交互能力,对零部件的精密性、可靠性及系统协同性提出极致要求。本文从关节驱动、感知系统、连接系统、控制系统大核心维度,系统解析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架构与产业格局,为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参考。

 

一、关节驱动系统:运动实现的核心载体

 

关节系统作为人形机器人实现仿生运动的基础,其成本占比高达55%,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旋转关节、直线关节及灵巧手三大类,各类关节通过电机-传动-执行的一体化设计实现精准运动控制。

 

(一)旋转关节

 

旋转关节承担躯干与肢体的旋转自由度实现功能,14个旋转关节合计成本占比约14.1%,核心构成包括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编码器、机械离合器及轴承等关键部件。

 

无框力矩电机作为旋转与直线执行器的动力核心,采用定子与转子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可直接集成于关节结构中,有效缩减安装空间。其产业链上游依赖钢铁、铜、铝等磁性材料及高精度编码器,中游通过精密制造实现定子绕组与转子磁路的优化匹配,下游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14个线性执行器与14个旋转执行器均采用无框力矩电机,凸显其在高端人形机器人中的核心地位。

 

谐波减速器是旋转关节的关键传动部件,在整機成本占比高达35%,14个旋转关节均需配备该部件。其由波发生器、柔轮和刚轮三大核心组件构成,通过柔轮的弹性形变实现减速传动,具有传动比大、精度高、体积小的优势。

 

轴承系统在旋转关节中承担支撑与减摩功能,具有种类多、用量大的特点。关节连接部位需搭配角接触轴承、交叉滚子轴承等实现高精度旋转支撑,谐波减速器内部则依赖柔性轴承、滚针轴承保障传动稳定性。轴承的精度等级与寿命直接影响关节运动的可靠性,是人形机器人长期服役的重要保障。

 

(二)直线关节

 

直线关节主要实现肢体的伸缩运动,14个直线关节合计成本占比约35.4%,其核心构成在旋转关节基础上新增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传动部件,轴承系统则以深沟球轴承、四点接触轴承为主。

 

行星滚柱丝杠是直线关节的核心传动元件,也是整機最高价值的零部件环节,成本占比约28.6%。与传统滚珠丝杠相比,其通过滚柱与丝杠、螺母的线接触传动,具有承载能力强、寿命长、精度高的优势,完全适配人形机器人对高负载与高可靠性的需求。

 

(三)灵巧手

 

灵巧手承担精细操作功能,2个手部关节合计成本占比约5.5%,核心部件包括空心杯电机/无刷有齿槽电机、编码器、精密行星减速器、行星齿轮箱及蜗轮蜗杆等。

 

空心杯电机作为灵巧手末端执行器的优选方案,采用无铁芯转子设计,彻底消除了铁芯涡流损耗,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响应快的优势。其电枢绕组呈空心杯状结构,主要由空心杯绕组、转子组件、传感器组件等构成,核心技术壁垒集中于线圈设计、精密绕线工艺及专用设备开发。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采用6电机驱动方案,单只手部需配备12个空心杯电机,凸显其对精细驱动的需求。

 

精密行星减速器在灵巧手传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由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三大核心部件构成,通过多齿啮合实现动力传递与减速。全球精密行星减速器市场中,日本新宝、德国纽卡特等国外巨头占据45%的市场份额,国内科峰智能、纽氏达特、威腾斯坦等厂商引领国产替代进程,中大力德、南方精工等企业也已完成相关技术布局。

 

二、感知系统:环境交互的智能基础

 

感知系统是人形机器人获取外部环境信息与自身状态的核心,相当于人类的五官,主要包括机器视觉、触觉传感、力/力矩传感及惯性测量等子系统,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操作精度。

 

(一)机器视觉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为机器人提供"视觉感知"能力,通过"光源-镜头-相机-图像采集-算法处理"的技术链路实现环境识别与定位,其底层逻辑是为机器植入"人眼与大脑"。该系统成本构成中,工业相机占比约27%,是核心成像部件。工业相机作为机器视觉系统的"视网膜",负责图像信号的采集图像采集卡承担图像数据的传输与转换功能,是连接相机与计算机的关键枢纽。3D视觉技术是机器视觉的前沿方向,通过飞行时间(ToF)法、结构光法等技术路线实现三维环境重建,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深度感知能力图像处理软件及算法平台是机器视觉系统的"大脑",能显著提升方案附加值。

 

(二)核心传感器系统

 

人形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依赖触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力/力矩传感器的协同工作,同时辅以惯性测量单元(IMU)实现姿态感知。

 

触觉传感器分为柔性与刚性(MEMS为主)两类,主要实现接触力、纹理识别等感知功能。

 

力/力矩传感器能使机器人实时感知操作力,通过末端力控或关节力控方式调整姿态,保障操作稳定性与精度。按测量维度可分为一维至六维力传感器,其中六维力传感器能提供最全面精准的力觉信息,是高端人形机器人的必备部件。

 

IMU(惯性测量单元)负责实时测量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度和加速度,是实现姿态控制的关键部件。

 

三、连接系统:信号与动力传输的关键纽带

 

连接系统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承担各功能模块间的电力传输、信号交互与数据通信功能,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整机运行稳定性。相较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连接系统需适应运动状态下的动态连接需求,同时满足小型化、轻量化、抗干扰的严苛要求。

 

(一)核心连接部件

 

人形机器人连接系统主要由连接器、电缆组件及线束三大类部件构成。连接器按功能可分为电力连接器与信号连接器,电力连接器需满足高压大电流传输需求,适配电机驱动系统的功率供给;信号连接器则需保障传感器数据与控制指令的低延迟、高保真传输,部分高端场景需支持10Gbps以上的数据传输速率。

 

电缆组件需结合机器人运动特性进行特殊设计,采用柔性导体与耐弯折护套材料,可承受百万次以上的弯曲疲劳测试,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断线故障。线束系统则需通过合理的布线设计与固定方案,减少运动干涉与信号干扰,同时便于维护检修。

 

当前全球高端机器人连接器市场由安费诺、泰科电子,万连科技、德国浩亭、电子谷等企业主导,均已实现中高端产品突破,在传输性能、可靠性等指标上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人形机器人的特殊需求,一些企业如电子谷正加速开发小型化、高可靠、耐弯折的专用连接解决方案,推进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

 

四、控制系统:整机运行的"智慧大脑"

 

控制系统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决策与指挥中心,负责接收感知数据、生成运动指令并驱动执行机构,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运动的流畅性与操作的精准性。相较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需处理多模态感知数据,控制40个关节执行器的协同运动,对控制系统的实时算力与集成度提出更高要求。

 

(一)技术架构与核心要求

 

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主控系统-控制器-驱动器"的三级架构,基于"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控制逻辑运行。主控系统承担全局决策与任务规划功能,需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算法运行能力;控制器负责运动规划与指令分解,将任务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关节运动参数;驱动器则将控制信号转换为驱动电流,精准控制电机运行状态。

 

实时性是控制系统的核心要求之一,关节控制指令的响应延迟需控制在毫秒级甚至微秒级,才能保障运动的流畅性与稳定性。同时,控制系统需具备高度集成性,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通道信号的处理与传输,还要具备良好的扩展性,适配不同场景的功能升级需求。

 

(二)产业发展特征

 

当前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呈现"自主集成+核心外购"的发展特征,整机厂商通常自行进行控制算法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实现对自家机器人的深度适配,而核心芯片、传感器等零部件则从上游采购。控制算法与控制器设计是形成技术壁垒的关键,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与交互体验。

 

从产业分工来看,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可能延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模式,由本体制造商主导控制器开发与集成,同时与专业芯片厂商、算法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国内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工业机器人企业已具备控制器开发能力,正逐步将技术优势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为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的集大成者,其技术体系的成熟与产业化进程依赖关节驱动、感知系统、连接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环节的协同发展。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各核心环节均呈现"国际领先+国产追赶"的竞争格局。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关节驱动系统将向高精度、高负载、长寿命方向演进,感知系统将向多模态融合、高精度与低功耗方向发展,连接系统将向小型化、高可靠、耐弯折方向升级,控制系统将向高算力、低延迟、高集成方向突破,材料体系将向轻量化、多功能、低成本方向优化。

 

在国产替代浪潮下,国内企业已在多个核心环节实现技术突破,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与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将逐步提升。未来,只有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与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形成综合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人型机器人视觉如何实现?M12型连接器是关键
在线客服
技术咨询
技术咨询
万连科技在线客服
添加官方在线客服
实时解答,服务随时随地

扫码添加

万连科技公众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订单/资讯随手掌握

扫码关注

电话
联系电话
邮箱
客服邮箱
返回顶部